出世的诱惑
楚云 » 2006-04-16 15:57 » 碧池诗草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或许每个中国传统文人,都对“山林”这个词,有很深的情结。由于同时受到儒法和道禅思想的影响,出仕为官、归隐山林,这样两种矛盾的人生理想,常常困扰着他们。尤其是对残酷社会有了一种挫败感的时候,就会特别渴望隐居山林的生活。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歌颂山水和隐居生活的诗词。王维无疑是山水诗派中出类拔萃者之一。
作为盛唐时期一位以诗文、绘画、音律技艺同时闻名的诗人,王维在自己的诗中,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细节的敏锐眼光,描绘了如画般的美丽。
诗一开始就与题呼应,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空山”的“空”字,很有禅宗的风格。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场雨的山林,一切都是那么空寂幽静。心灵好似也经过了一场洗礼,悠闲自在。
抬头看见皎洁的月色,倾洒在松林。月光仿佛从枝叶之间流淌下来,映着山间潺潺的泉水在光滑的山石之上流过,或许还有松风声与之应和。流水的动,越发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以“照”、“流”两个动作结尾,似乎这样的景色是有生命的,主动营造着这样幽静的气氛。让人顿觉物我两忘。
依稀听见竹林里的喧闹之声,知道是洗衣的女子归去。又看见莲花摇摆,知道是渔舟从荷叶间划过。两句都以景色起头,以景写人。好似是竹林自己在喧、是莲花自己在动。人,或许没有看见,仅仅是通过“物”的声音和动作得以体现。这样的描写看似闹、却无损整首诗静的风格。山林中的生活,如倦鸟归林般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又不觉市井间的浮躁。
于是诗人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的诗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得出结论:任凭春天是否离去,这秋天的山林,一样有留恋的理由。这样的结论如此不可辩驳,仿佛在诘问:为什么不归隐呢?为什么还要在尘世苦苦奔波呢?
但我们知道,王维自己是曾经出仕、曾经贬谪、曾经在宦海沉浮过,最后半官半隐、寄情山水的。“寄”这个字很有意思,正是因为情怀无从归依,不得已才寄托于山水之间。我不知道他的心中最终是否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甘于自己的选择。但有时我不免会产生这样叛逆的想法:王维所反复描绘山水之美,正是为了证明他人生选择的正确与快乐——而真正的快乐是不需要证明的。
我相信,无论在尘世沉沦多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总有一半灵魂在怜悯地俯视自己的挣扎和妥协。对于政治和生活,通常文人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有能力。醒着的心灵,比其他人更加无法忍受沦于庸常、更加难以抵挡出世的诱惑。然而逃禅或归隐之后,又无法面对骨子里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需求。
出世不甘心寂寞,入世不甘心沦落。这永远是中国文人两难的命题。
2006-06-10 13:46
好不容易注册上,抢个沙发让我坐坐先
2006-06-14 17:02
他们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潇洒吗?还是,只是我们希望他们潇洒,来弥补我们的不能潇洒?
2006-10-12 14:25
谢灵运 是个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