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及其他
楚云 » 2008-04-11 17:37 » 我为戏狂4 月 10 日《桃花扇》:镜面地砖太吓人了,每次起霸、翻跟斗,我都心惊肉跳。这个戏太安静了,安静得应该拿个玻璃罩子罩起来,摆在园林里做风景。
复兴西路走到头的几所房子真漂亮。道旁法国梧桐嫩嫩的叶子,绿影浮动。拐角的玻璃房顶上,有开紫色小花的藤萝。从那里去徐家汇,感觉就象从天堂回到人间。
4 月 10 日《桃花扇》:镜面地砖太吓人了,每次起霸、翻跟斗,我都心惊肉跳。这个戏太安静了,安静得应该拿个玻璃罩子罩起来,摆在园林里做风景。
复兴西路走到头的几所房子真漂亮。道旁法国梧桐嫩嫩的叶子,绿影浮动。拐角的玻璃房顶上,有开紫色小花的藤萝。从那里去徐家汇,感觉就象从天堂回到人间。
今天最终还是没弄到大剧院赖声川讲座的票,跑去东方艺术中心听罗怀臻的《走进现代都市的地方戏曲》去了。
罗怀臻还是讲的不错的,演讲控制能力很高。独自一人滔滔不绝讲了将近两个小时(我觉得他就是再讲两个小时也没问题)。后来底下工作人员递条子上来说时间快到了,很快就收了尾,却不让人有草草结束之感。
简单总结一下这次讲座所说的问题,回家以后凭印象写的,有理解不全或主观臆断的部分概不负责。括号中是我的想法,也记录下来:
1. 地方剧种不能脱离方言语系、当地文化特征。连当地话都不会说的编剧,很难创作出适合这个剧种的作品。这不仅是音韵的问题,更重要是能不能准确把握当地文化精髓。一个好的剧本,必然演绎着这个剧种、这个地域特有的文化,不是随便换别的剧种都把这个剧本演出彩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昆剧之所以为昆剧、越剧之所以为越剧,总有不同于别的剧种的地方。这种不同,体现在语言上、但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什么是地方剧种最不可丢失的个性?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考虑,才不至于在发展时失去自我。)
2. 一个剧种的发展,必然是从农村到城市,要接受城市文化的包装和提炼,才能得到更广泛程度上的接受。地方剧种要从乡土中吸取营养,也要积极接受城市文化的锤炼。
(吸收不是说要土掉渣,改变也不是要变成霹雳舞。带着文化本源的回忆与烙印,又更加精致唯美,也许更能让人接受。)
3. 地方剧种必然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要正视本剧种的弱点,扬长避短、找准定位。不要强行去演绎不适合本剧种的题材,导致失去自己的原有风格。
(也许现在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生后花园让人觉得千篇一律,但是也不是说越剧就应该放弃自己演绎情感的长处,尽演绎些家国天下的沉重话题。犹如弱女子提着宣花大斧,叫人看着怪怪的。)
4. 作家不要总想着写主旋律,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写真善美。
(所谓主旋律是一时的,人性才是永久的。)
另:补充两个,原文同样不记得了:
只知道愤青、只看到缺点是不行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对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搞艺术的就搞艺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以为你比政治家聪明,他们比你聪明一百倍;但也不要去拍政治家马屁,你再怎么拍他们也当你是条狗。
如果说越剧《红楼梦》里有最让我动心的角色,那么越剧《西厢记》里就有最让我动心的文字。
《西厢记》是越剧四大名剧中唯一脱胎于元杂剧的剧目。不同于《梁祝》来源于民间故事、《祥林嫂》改编自现近代小说、《红楼梦》虽经典却线索复杂、无法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完整交待,它天然就有丝丝入扣牵动人心的情节冲突、优美典雅琅琅上口的清丽文笔、短小紧凑场场递进,本身就是为舞台所准备的。更难得的是当年改编者的那份功力,每次对照翻看王(实甫)西厢和越剧剧本,都不禁叹服:剧情还是那个剧情,切合越剧表演和唱腔之处却若信手拈来,几乎可以当得起宝钗评价颦儿的那句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音乐也是越剧里难得的雅致,娓娓唱来,仿佛是徐徐打开的一卷工笔画。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有完整的恋爱过程。里面的三个主要人物,其情感变化的脉络,也颇多玩味之处。上次青年团排演《西厢记》,因为某些原因,我更加关注的是莺莺和红娘在整个剧中的态度变化。当时曾经歪批一篇,道:“上越版的《西厢记》,明线是张生和莺莺的感情发展,其实剧情关键在于暗线:莺莺与红娘这两个女孩子从互相试探到建立攻守同盟。”这一次看钱方版,又发现张生内心变化也是很有意思的。试拣喜欢的折子评来:
初见惊艳,莺莺出场是自怀闺怨作杜丽娘之叹,红娘却是无忧无虑小儿女。撞见张生,莺莺应该是看见个气度不凡的青年,有所上心,也不能算是一见钟情。表演上应该略为收敛,毕竟是大家闺秀,又不象李倩君是个“问题少女”。而红娘,当时还恪守老夫人看好莺莺的指示,对于张生的第一印象估计最好也不过是“傻小子”三字评语。张生呢?他绝对不是什么纯情少年,反而有些风月经验,有他自述为证:“游历中原……庸脂粉见过了万万千”。从他马上判断出红娘是切入点,又果断决定留宿普救寺来看,此人有色心有色胆,不乏手段,而且对自己很自信。
酬韵:此折莺莺听闻红娘的转述之后暗喜,不过是小女孩子“听说那个帅哥喜欢我”,很本能的开心和维护。红娘估计也没什么“帮”张生的念头,转述其言仅仅是源于一种非常普遍的“八卦”心理。但张生这时表现实在是相当的好,不仅事先作了充分地行踪调查,还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莺莺的心事,一首即兴诗,向来是文人居家行路泡美眉的必备武器,给自己后面的行动留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遗憾的是此次彩排,不知道是乐队配合失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钱公子情不自禁撞墙的动作不是很自然,倒有点故意拿头戳墙的感觉。
寺警是剧情发展关键的一折,张生的成败实系于此。此时大难临头,众人束手无策。莺莺虽然表现得大义凛然,但是老实说,出的也是几个馊主意。不过不要紧,有我们的主角张生呢。忍不住说一句,虽然前面张生的表现过于笃定,忍不住让人猜测莫非孙飞虎是个合谋?但钱公子那句“俺来也”亮相,实在是太帅了、太帅了,深深迎合了女生“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的情结,就差没踩着七色云彩了。我认为直到这时,莺莺对张生,才从好感产生质变,正式爱上了张生。何况许婚之言尤在耳,对一个古典女子来说,足以死心塌地了。红娘此时,也对张生刮目相看,至少心里是接受了这位准新姑爷的。
赖婚前半段喜悦到了极致,从“快上前拜了儿的哥哥”始,剧情急转而下。莺莺从新嫁娘的娇羞到失态哭奔而下,估计叛逆的想法就是此时萌生的。红娘也仗义地转变立场,从老夫人这一方,正式转向支持张生和莺莺。张生应该是心理打击最大的一位了,本来惊艳之后先吟诗挑心、再英雄救美,换任何一出戏,以他这么经典的手法,就该顺理成章抱得美人归的,谁知道这次如此高难度!不过他还是及时找到了有力后援红娘,徐徐图之。顺便插一句,这次的重排,算是近年重排的戏里,难得的规规矩矩,不过唯一改动比较大的服装,还是有点让人汗颜。虽然没有立领了,但是颜色也太大胆了,尤其是这一折,张生一出场的红配绿已经叫人绝倒,莺莺出来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不是孔雀么!”希望正式演出的时候,服装色彩上能够更典雅一些。
琴心也许是最经典的一折唱段了。我第一次被西厢记打动,就是在 05 年 8 月南京路的露天演出中,当时方亚芬一开唱琴心,简直就是酷暑中徐徐清风扑面。老实说,这次发挥的没有我印象里的好,声音稍有点飘,似乎有点疲惫。不过这是出于对方亚芬这样一位实力派演员的高标准严要求,换作是我家美女,我也不做如此苛评了。这折,三人各怀心思。莺莺是顾影自怜万般无奈,听到琴声之后,又惊喜、又怕被红娘发觉,诸多作态(这就是红娘作为贴身丫环最失败的地方了,平时竟然没得到小姐的信任,不然至于后面这么折腾张生么)。尤其是最后的“多嘴”、“回房去吧”,心态十分微妙,演技稍差的,就会演得很叫观众触气了。方亚芬这里还是演的不错的,没让人觉得莺莺招人反感。就是配合凤求凰的那段舞,幅度有点偏大了点。红娘此时任务主要是观察张生还有戏没戏,在自家小姐面前旁敲侧击装傻,要试探莺莺自己的心思──莺莺要是不喜欢张生,一切白搭。张生呢,又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艺——抚琴。明怨小姐、暗示痴情,欲擒故纵得非常妙。钱公子第一折惊艳,声音还不怎么样,后面倒是越来越好,可惜这折之后,属于他的经典段子就不多了。另外,这折的音效有点多余,那个风铃声,前面就罢了,毕竟有“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之词,后面凤求凰的时候有必要么?破坏意境啊,我认为这折应该是清清朗朗的清风明月就行了。顺便说句,张生此折最可爱之处,就是“可怜可怜我这个傻小子”,钱公子演这样的情节驾熟就轻,让人不禁拊掌:这样一个男人,长的又帅;又有情调;又有本事;又肯在女孩面前做小伏低。再追不到莺莺,真是老天都不肯了。
闹简传书。金圣叹说过,红娘最妙在不识字。那是,不然莺莺如何敢在红娘面前这么装神弄鬼。张生千算万算,没算到仗义帮他的小红娘,居然还没和小姐达成一致。也难怪,书文中向来贴身丫环是小姐的代言人,就连黛玉寄居在外祖母家,还有个贴心的紫鹃呢!这种特例,估计张生想都没想到。另外,我一直觉得莺莺那首诗,是说自己要去,而不是要张生来。这个“猜诗谜的社家”从一开始就猜错了,所以张生前去,莺莺才会觉得冒失,对他板面孔。不过越剧里不能这么解,否则下面的赖简就说不通了。
相比琴心,赖简是我最爱的一折。这场里莺莺要演出紧张感来,这种紧张不能让人觉得仅仅是因为怕红娘(背后是老妈)知道。毕竟第一次写情书约男生半夜见面,注意是第一次。即使是放在现在,那也是要心慌慌的。除却被越剧省略掉的佳期,这估计是莺莺这辈子做的最大胆的事情了。而且我估计,她光想着约了,约来干什么呢?肯定没想好!会想接下来怎么办的,那只可能是张生,绝对不是莺莺。所以红娘不是莺莺翻脸的主因,只是诱因而已。至于张生呢?我们现在可以回顾一下,从惊艳开始,这个可怜孩子几起几落,每次都是眼看得手又落空。所谓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张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感情步步沦陷,到此一败涂地、一病不起。
后面三折感受比较零散,就不详细说了。倒是长亭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老夫人没那么反派了。她很理解地留给了两个恋人独处的空间,最后催促也是理所当然,年纪大的人比较理智嘛。否则照这黏糊劲,没人催促的话,估计这两个人要送回西厢去的。拷红里那的句“使他个明聚暗散”完全没道理啊,那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拆散她有什么好处?再说此时不给张生,难道还等着给那个侄儿郑恒么?估计她叫张生去考个功名,也是正经为张生打算。再插一句说服装,长亭时,莫不是因为莺莺怕张生“停妻再娶妻”,所以才让他穿得这么──灰头土脸?!
好了,又歪批了半天,再说说现场的遗憾吧:钱方版的《西厢记》,已经有多年不演了。当年留下来的影视资料虽然粗糙,但从中却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清新之风。那时她们的演技或许还有缺陷,但是贵在年轻、贵在天然。这一次的重排,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她们都已经历了更多的舞台考验,比当年更成熟圆通。钱公子就不用夸奖了。方亚芬以前给我的印象仅仅是唱的好、唱的轻松,这次感觉眼神交流里有戏了。不过这还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西厢,不是说她们不好,而是我觉得她们可以更好。莺莺这个人物是很难演的,方亚芬这次给我的感觉,念白声音太“拎”着了、有点刻意,感觉唱念像两个人,动作也过于偏花旦了点,莺莺应该是闺门旦。大胆猜测,也许是因为袁老师曾经说过,她自己的嗓音条件不好,希望后来的人能够从声音上更加体现出莺莺的美丽来。但是莺莺是一个内心火热外表清冷的大家闺秀,我觉得尤其是在人前,声音放松一点没关系,小姑娘不一定就是要一直唧唧喳喳的,这一点人物把握上还可以再考虑一下。
《长生殿》第二轮演出结束,从探后台的昆友那里听到几则有关“于丹教授”的八卦:
另外“于丹教授”大駕光臨,同演員們握手合影。看見跟老蔡打招呼的李奶奶,拼命拉著人家的手,激動地說“我從小拍曲”“我一本一本地翻曲譜”“我的曲譜都翻爛了”“我……”——聽了一會兒,全是她一個人的市面,沒有內容,而且句子都是以“我”開頭,看她不似有要唱一支的意思,遂不再有興趣。
于丹教授再次出現,握手,合影,表白,這次是說“我看過多少戲呀……”“我看過那麽多戲……”“我看過的那些戲……”半天也不說什麽戲,我失去了耐心,躲躲開。有粉絲要求合影,第一張拍糊了,再要拍第二張,于教授的臉就長了……其時後臺已基本無人矣,此本色也。
后说飞刀小蔡所看到的:
我去后台找计镇华签名,一人进来说:“签名别签了,计老师,于丹想跟您聊聊。”结果老计慢悠悠卸好妆,给在场的人一个个签好名……
这人一上了电视,怎么就变得骨头轻了呢?真把自己当根葱了。决定在给宝宝的推荐书列表里,慎重划掉于丹的名字。修身不好的人,没资格教《论语》。
//———————-
名词解释:
李奶奶:李蔷华,京剧旦角。第二代“程派”传人中的佼佼者。俞振飞先生的遗孀。
老蔡:蔡正仁,昆曲、京剧小生。上海昆剧团老团长。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五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
计镇华:昆曲老生。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二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
在上海商城看京昆,就是那个《“京昆雅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演出》,冲着《霸王别姬》和谷好好的《昭君出塞》去的。
刚到场子里,还没开演就吓了一跳。引用报纸上的报道:“几位身着粉色汉服的年轻女孩站立在电梯两侧,四个身着黄袍的英俊小生端立剧场大厅正中迎接观众。”所谓汉服,就是最“传统”的那种宫女服装了,黄袍看上去象禁卫军穿的那种,头发和鞋子是现代的。一抬眼看见这个,觉得寒毛倒竖,脑子里就浮现一句话,“穿起龙袍不像太子”。我也看了几年的戏了,对戏装是十分喜爱,但这种不今不古、不伦不类的穿法实在接受不了。按:后来这些小姑娘小伙子,就穿着戏服进场子坐下看戏了,看到最后和衣睡着的都有。也不知道戏服是否是问剧团借的,看着心疼,老规矩穿着戏服不能坐啊。
第一个戏是京剧《青石山》,类《请神降妖》的本子。前面都还好,演狐狸精的武旦满漂亮的,谁知道后面出了个大笑话:道士降妖不成,关羽老爷携天兵天将出场。先是天兵们鱼贯摇旗而出,然后关羽上场,抬腿……准备亮相,一下没站稳摔了个仰八叉!盔头都掉了。再爬起来继续光着头亮相。这时听见后场有人说“重来”。于是都进去,继续天兵们鱼贯摇旗而出,关羽上场,抬腿亮相。此时我已经笑翻,很不厚道地群发消息通报大家,结果一会菩萨蛮的消息回过来,原来她和豆爸豆妈坐在前面也在看。再后来天兵和狐狸精一阵厮杀,打出手无数失误、重来、失误、重来……我已经掩面看不得了,菩萨蛮后来说,他们坐得靠前,只担心兵器别丢到台下来了。
第二个戏是倪泓和侯哲的《双下山》。今天的双下山只从和尚尼姑碰面开始演。倪泓今天扮相有点奇怪,一开始还以为是换人了,好在唱起来就认识了。没演多久,倪泓拂尘钩住了头套,怎么也弄不下来。只好背过身去,作妙曼状溜进下场门去处理。我和菩萨蛮短信来回联络,再次肯定了一件事:我和菩萨蛮同时出现在剧场,人品是无敌的,每次必出篓子。很喜欢这段戏里的“男有心来女有心”,活泼欢快,很有画面感。好像看见青山绿水之间,两个人高高兴兴私奔而去……
接着是京剧《霸王别姬》,这个是第一次看现场,一开场恍惚自己身处电影《霸王别姬》中看戏,没办法,这个电影的情结太根深蒂固了。别无可述,夜深沉很好听,虞姬舞配上夜深沉更好听好看。
终于最后到谷好好的《昭君出塞》了,没上次王芝泉教学汇报专场上看的完整,不过基本也全了。此戏号称“唱死昭君、翻死马童”,谷好好的表演很有感染力,每次听到那句“南马不渡北”,都要心下恻然。老本子昭君出塞就是好,昭君也是平凡人,去国离乡,自是满心无奈,不舍离开故土亲人。相比起来,樊婷婷专场新演的那个《昭君出塞》,又是假死药;又是为了人民,辞却君王好意。倒不像昭君,象江姐了。
很久没写 blog 了,啰啰嗦嗦流水帐说了半天,最后很不厚道地坦白:其实写这么多,就只为了记上一笔史上最华丽丽的搞笑亮相……哈哈……失误当笑话看,也算个乐子……
兰心大戏院 七夕特别策划 爱情喜剧系列
8月17日周五19:15 《占花魁》黎安 沈昳丽
8月18日周六19:15 《风筝误》张军 胡刚
8月19日周日19:15 《墙头马上》黎安 沈昳丽
票价:500(VIP)/300/200/100 元
昆剧的票价8要向越剧看齐啊,钱包吃不消了……
这次的海报做得很漂亮,预告片宣传词,不知道谁想出来的:
求爱秘籍《占花魁》癞蛤蟆垂涎天鹅的成功案例
恋爱宝典《风筝误》古代爱情见光死的青春喜剧
忠爱真经《墙头马上》闪婚不误终身事的典范之作
orz 一个……弱弱地想,照这宣传词,岳老师不成了老蛤蟆了?? -_-! 明明应该是忠厚诚恳的老实人的说……
考虑去看占花魁,前年岳老师的版本至今想来都是赞,看看黎安学得如何了。
预告片:
昨晚去看了《追鱼》。零散记录一些感想:
在我心目中,王文娟的鲤鱼精是无人替代的。老王演的鲤鱼精,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受“封建礼教”影响,无知无畏、率真善良。尤其是电影里一开始那句:“他怜我水府凄凉,我慰他书房寂寞,有何不可!”唯独她,能把这句念白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又不带一点风尘气。相比之下,小王有时候就过于熟女了点,老觉得张珍被她“张郎、张郎”地叫得象吃了迷魂汤。
真假包公那场很搞笑,但是有点太搞笑了,简直是特地逗你笑。尤其是张珍要受责,鲤鱼精上前护着,假包公气得呼天抢地背过身去,捶头顿足半天。呃,不怕自己先露馅么,正是人命关天的紧要关头呢。也许是为了迎新年,热闹好看吧?比较欣赏老版的不动声色,眉眼间却还是让观众很清楚谁是真包公、谁是假包公。有前面两个包公一起升堂的时候那点笑料就够了。
经典唱词都没删,就是加了些。主要是补充鲤鱼精爱张珍哪一点、后来是怎么才下定决心告诉真相。感觉多余,其实不用言辞上明说,表演得好,大家都能看出来的。故事说透了说浅了,就没回味了。
另外乱弹几句:
鲤鱼精真身是白衣的,为什么不是红色的?有点意外。越发显得新加鲤鱼精修炼成人身的开场,象极了《新白娘子传奇》。
真假牡丹的头套啊,好难看啊好难看,头饰排成一横条……
花园抓贼之前,金宠夫人说,相府今年梅花早早开放,表示很吉利云云……我不禁想,明明是表示很霉才对。
电影里是包公最后决定不帮金家,就不管此事走了。金宠没办法,只好叫张天师来抓妖。鲤鱼精听说张天师要来,知道这次打不过了,救了张珍逃跑了。现在是包公判张珍带着他认出来的牡丹(鲤鱼精)一起回老家去,金宠是因为包公没杀妖精,就去找张天师。不想招的女婿和惹不得的妖精都走了,应该高兴才是啊?还要特地去杀?这里一改新剧本的啰嗦风格,连句理由都不给。(慧慧说,那是金宠伤自尊了 :P)觉得金宠不是那么坏才对,毕竟是家里出了妖怪,还敢问苍天一声“金宠在朝奉圣君,劬劳国事理朝政。上苍何故降灾星,妖孽精怪临家门。”的人。想给女儿找个有权有钱的老公,也是父之常情。张珍确实没多少地方能让金宠看上眼,“只因慕君才华绝世心纯真”这样的话,也只有天真的小鲤鱼精说说罢了。纯真是真的,才华绝世倒没看出来。
每次唱到“自从得见张郎后,就知道他是有情有意郎,我与他潭畔手携手,我与他并肩笑鸳鸯, 原来怕真情说出后,一片恩爱付汪洋。谁知今日出意料,他不因异类变心肠, 我鲤鱼真是眼睛亮,草堂灯下选才郎。”我就想,白娘子要是听见肯定吐血:同样是妖,同样是下凡,差距怎么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