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
楚云 » 2005-01-18 20:40 » 吉光片羽有一点点倦自由
他的余温拯救了这座城市
转载自围城 | Loli’s Blog
文章原链接:
http://loli.zj05.com/Dlog/showlog.asp?log_id=354&cat_id=25
经常看到一些图片很大,上传后显示会撑满屏幕。
在图片标签内加入下面的代码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该图片的宽度大于“屏幕宽度-350”,则让该图就显示“屏幕宽度-350”的大小:
如果该图片的宽度大于“350”,则让该图就显示“350”的大小:
这是一个简单的隐藏打开菜单效果,代码简洁好用。
在文件头部加入以下JavaScript代码:
在需要的页面里,加上类似程序:
说明:
style=”cursor:hand;” //鼠标样式采用手形
onclick=”showtable(1)” //菜单标题对应显示和隐藏哪个表格
id=”table1″ //给放置菜单内容的表格命名
style=”display:none;” //设定菜单一开始是隐藏还是显示。如果没有这个参数,默认是显示的;有这个参数就是隐藏的。
转载自相约渌水亭 作者:朱门客
文章原链接:
http://lstnl.nease.net/tpfcs.htm/me-nalan/woxin.htm
我上大学拿到图书证第一个想法就是借来《通志堂集》,但那个阿姨连去找也未找就说没有。可以想象我的失态。以后我和宿舍的哥们和那位阿姨时有龌龊。所幸大二时图书馆开架自选了,那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徘徊在书架间,阳光随着我挪移。我看到了它,蒙着厚厚灰尘,青色封面上留下我大拇指的痕印。打开来,阳光腾起小小土尘,发黄的书页上,我看见纳兰坐在其间,好久没看见生人了,他在笑,我心却痛得紧。一张从前的借阅卡滑落下来,我拾起,最后的日期是1986,12年了,12年了。
当时我经济拮据,上下册的厚厚的《通志堂集》,我复印不起。我甚至想偷偷藏起,但我怕再不会有人在这所大学看到它了。同时我还找到了曹寅的《木柬亭集》。我的心该欣喜还是悲伤?好在我工作后在湖南看到了繁体的《饮水词》,心愿已了,象看到久别重逢的恋人。
我讨厌苏雪林单凭他的《谢饷樱桃》一首词断定他有一个深宫恋人。但我们都是俗人,我摆不脱这样的影子。纳兰在卢氏后有了续弦,可能是觉罗夫人为使儿子摆脱伤痛吧。但他们基本是分居状态,在纳兰的词里也找不到一首写给续弦的。另外一种并不可靠的说法是,纳兰此外还纳沈宛为妾,应该是有点依据的,纳兰好友顾贞观在一次上京会他时,随行带了沈宛,沈宛是有名的风月美人,善歌善舞,诗词俱佳,应该和纳兰算是般配。这些情感私事相当难以捉摸,一切都合情合理,一切又是谬以千里。纳兰就这样美成一道来去匆匆的云霞。生死茫茫,天上人间,但卢氏笑貌仍在,和纳兰的词流传至今。
当然如果纳兰仅仅只有这些凄美情事(尽管这已够后人钦慕),我决不会对他如此念念。我看到的是一颗高贵狭义的寂寞之心。纳兰早期积极入仕,年少轻狂,热情四射。马上开弓,衣襟飘飘,一个得意佳公子。随着诗书浸淫,知己相交,可能还有恋人的典雅脱俗咏絮才情,纳兰成了汉人也叫好的诗词楚翘,他已经有了汉人才子的忧伤雅气。后来,反到是纳兰去开通他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友人,但他胸中的块垒有谁可浇?
时下电视里的清宫戏给很多人一个朗朗明主,朗朗乾坤的假相。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如火如荼,冤案多如牛毛。大批被定罪为反清复明的罪人带着家眷被流放到寒冷偏僻的宁古塔。在漫漫行途中,有一个叫吴照骞的文人,在风天雪地里思念妻儿老小。他长泪双流,一生再不能踏上故土了,死后都是异乡孤魂,难入祠堂。他幸运的交了一个知心朋友,名士顾贞观。顾贞观不能看老朋友如此悲惨下场,他四处奔走,但徒叹奈何。捅了统治者的命门,谁能回天?搞不好就是同党。但顾贞观已不惜身家性命了,他听说权相明珠的长子纳兰容若是个仁心宽厚,狭骨热肠的旷世才子,他心动了。他们先前并未知晓对方,一朝相间,甚是倾心。顾贞观有备而来,他开宗明义,纳兰皱起眉头,顾盯着纳兰看看他可真是否名副其实。纳兰坦荡说了此事的繁难,顾贞观老泪纵横,他从袖中呈一纸诗,纳兰一看,也伤心泪流了。“季子平安否”,一声关切,两人垂泪。纳兰说好吧,你回去听我信吧。
即便是权相,即便是近臣,这件事的难度可想而知。纳兰坚韧不拔,极力周旋。这是引火上身的事,他的父亲明珠闹不好就被政敌以此弹劾。可纳兰性情中人,搭上身家性命也要完成朋友之托,即便萍水相逢。这件事耗时很长,顾贞观为此还再次写诗督处。纳兰愁肠百转中也回词表明心迹,“德也狂生耳”。最终纳兰以什么代价换回吴兆骞的自由已不得而知,但这一段佳话至今让人热血沸腾。他们的词和已是词坛佳话。这样一个人怎不让人钦慕感叹?吴兆骞回来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他九泉之下也会庆幸他一生碰到了顾贞观和纳兰。
纳兰在卢氏去后,已不贪恋红尘权禄,这时,他的卓尔不群,恬静澹然,已注定让他的传奇被后人深记。
风叩寒窗,纳兰瘦了。他轻叹一声,不是人间富贵花。雪在落,六出冰花寂寂再无声。朱红的大门里他是一个过客,他缠绵病榻,一抹红晕颊间鲜艳。他要走了,他要匆匆再次投胎,这一次决不生在富贵家,他 看厌了盛衰无常,勾心斗角,虚请假意,后世他只要和爱的人天长地久。
纳兰去了,有人在等他。古天第一伤心人,一个朱门过客,终是去了。
至此,世间已无纳兰。
(后记:我还是困惑纳兰的交友,他的老师兼朋友徐乾学品质相当不堪,他和他的儿子亲戚屡次恃强欺弱的恶行,但徐在纳兰死后不遗余力的收整其遗作,显是交情深厚。纳兰生前是不是一点不知徐的所为所想呢?)
ZIPPO,一个神话一样的品牌。它不仅仅是一个打火机,它是当之无愧的“终身好朋友”……
是今年年初的时候,无意中得知ZIPPO的。在Google上看了一个个有关ZIPPO的故事,感动了。
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ZIPPO,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喜欢ZIPPO精美的线条,喜欢其中蕴涵的深义。
有过夜里坐一个多小时公车去买ZIPPO的经历,也有过日日陪伴的ZIPPO遗失后的失落。有小Z陪伴的日子,转眼已经过了大半年。
精心调试,细心保养,最贴切我的ZIPPO;无论何时,一打即着,最信任的ZIPPO……
深夜里,一个人,点燃ZIPPO,那一团火焰是唯一照耀我的东西……
《一从花令》 宋·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一个“无”字,斩钉截铁。斯人对于离情的感悟,是毋庸置疑的。伤痛之深,已经没有什么可与之相比了。“几时穷”一问,充满了对于离别不可掌控地无奈。此一句引领全词,奠定了整体基调。仿佛一名女子,登高望远之时,内心深深一叹,从而铺展开下文情境交融的心理活动。
“离愁”一句。在深深叹后,情伤无可排遣。唯有将目光投向远方。柳丝千条纷乱,似被离愁所引,又惹心绪纷乱不已。何况东陌飞絮蒙蒙、轻薄颠狂,更是恼人情怀。由此,作者以一个蒙太奇式的镜头,将词转入回忆。
“嘶骑”,是深印在心中的分离情境。“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马的思鸣之声,来表达离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是古诗词中惯用的手法。虽然不舍,但终究“渐遥”。征尘不断,茫茫望去,伊人踪迹何处?已是无可追回。
下阙,笔调一转。如同从回忆之中走出,转头望向楼下繁喧的他人生活。“双鸳”一句,所描述的情景,是一派热闹轻松。但在心怀离愁的人眼中看来,却是触目惊心。依旧是红男绿女、笑语不断;依旧是旧日池塘、双鸳往来。只是“向隅而泣”,自己已不是其中快乐的一员。更加衬得闺中之人,孤苦寂寞。
“我”又如何呢?不过是每日黄昏之后,又迎来“斜月帘栊”的不眠之夜。这日日的守望、夜夜的寂寞。不是第一次,也绝非最后一次。相较上一句的热闹之景。一个寂寞孤单的身影被勾画出来了。
通观全词,由一句无奈的发问开始,层层深入。由情入景、由景入忆、由忆比今、由众比独。最后,情感喷薄而出,不禁言道:“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其实,当真有悔吗?正如词中开篇所言:“无物似情浓。”这份离情,是深陷不可自拔的。那一句赌气之言,才真是过眼春风而已。这一句比喻尤为精妙,春来易老、花开易谢。征人又将何时返还?那如花般易老的青春,还能留得几时?细细体味,词中又有几分惶恐、几分不安。
张三影的这首词,可谓是一波三折,描述细致。让人回味无穷。
2004.6.16
受维之命,草作于上海蜗居,久不作文,文字生疏矣!
我可不可以爱你
只爱你 70 年就够了……
不敢说天长地久、三生三世
怕太长久会惹来上天的嫉妒
也不敢说但求快乐、一刻就好
怕太短暂会让我追痛一生
只想
爱着你 70 年
如果
你允许
红颜弹指老
刹那芳华
只想和最爱的人在一起
70 年就够了
若天垂怜
70 年后
你能爱上我……
如果
世上真的 真的有来世
又如果
我们的誓言 真能抵达佛的面前
我愿
来世是旷野的一只狼
夜夜遥望
东方的那点星光
如果
世上真的 真的有前生
又如果
当年的悲欢 真能在梦中再现
我相信
你就是池中那朵不败的优昙
而我
就是阶前徘徊的少年
第一次看鲁迅的《伤逝》,是很小的年纪。并不懂得涓生与子君的言行有什么意义,倒是十分牵挂那条名叫阿随的狗。长大以后,翻过几次。也只有这次,花了如此长的时间去体会它。读完此文,感慨万千。虽然已经不是只记挂着阿随的年纪,但关于爱情,也不过是从书中多了些练历。而十几年并非是虚度,从《伤逝》中,我品出的是美好幻想与残酷现实间的冲突,以及一代代青年面对冲突时迷惘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存于涓生的心中,而我也深有同感。
在涓生的心中,生活本应是美好的:有一个“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有可以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的伴侣。而那些“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搽加厚的雪花膏的小东西”,或者其他的反对,又算得了什么呢?然而涓生又是敏感的,与子君在路上同行时,“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他就像一只刺猬,骄傲而又小心地竖着他的刺。
但生活的打击很快就来了,一张油印的纸条使他们的生活失去了着落。尽管涓生说“来开一条新的路”,但我想也不免如子君的话一般有些浮浮地吧。他很快就开始做了,正如每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但他很快又丧了气,因为没有可工作的环境,因为“译书也不是容易事”,这也和遭挫的青年们没什么两样。
而更糟的是他发觉子君的“俗”了:那个原本温柔又高洁的子君,亦有碌碌于果腹的时候,亦会为了油鸡而与官太太争执。生活本是充满着琐碎的,而于琐碎之中,涓生未能感到生活的真义,竟渐感厌倦了。
更而他愤然于子君的不体贴,进而自觉自己的地位“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那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的生活远去了,那羞怯而又果敢的原来的子君远去了,对此,涓生心中应是充满着遗憾与怀念的吧?
对于无助而敏感的涓生,一定是无法接受那残酷的现实,而怀念起“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的寂静与空虚,觉得还是一个人较好。他选择了离开子君。对此,自始自终,他的心中也应是充满着痛苦的。
归根结底,且不说这旧社会的残酷。于涓生本人而言,是盲目的自信与脆弱敏感的意志害了他,是过于浪漫的幻想害了他。须知爱情是美丽和有幻想的,而婚姻是现实的,有着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又有朝夕相处的冲突。先是雾里看花的爱情中过于浪漫的幻想,而后是对生活的过于自信毫无准备,而后敏感的心又使涓生陷入了痛苦中。涓生与社会的“交道”亦是如此。
须知无论何朝何代,幻想与现实总是有差异的。但总是有许多心比天高的青年,怀着美丽的幻想走到现实中,自信于自己能改变整个世界,但很快勇气又被挫折摧毁,从此流于现实,去做了一个千人一貌的“社会人”。涓生便是如此。
难道现实与幻想,就如此格格不入吗?
我想不是的。尽管幻想终究是幻想,无法改变整个现实。但现实却因为有一代代爱幻想的青年,而渐渐向着美好的境地前进。我想,在幻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总有一个可协调的方法;为生计的奔波并不表示必要熄灭自己心中的一点热火;既使是“俗”的生活里,也可以保持一片“雅”的净土吧?
以挫折来炼铸盔甲,而将加了理智的幻想为刀剑,总可以在生活中杀出一条路来罢?纵然也会有一些伤痕,就将伤痕来做我的勋章吧。于涓生般的迷惘中,我这样地想。
2000年3月13日草稿于沪,2000年10月5日定稿于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