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歪批《西厢记》

楚云 » 2007-12-03 23:55 » 我为戏狂

如果说越剧《红楼梦》里有最让我动心的角色,那么越剧《西厢记》里就有最让我动心的文字。

《西厢记》是越剧四大名剧中唯一脱胎于元杂剧的剧目。不同于《梁祝》来源于民间故事、《祥林嫂》改编自现近代小说、《红楼梦》虽经典却线索复杂、无法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完整交待,它天然就有丝丝入扣牵动人心的情节冲突、优美典雅琅琅上口的清丽文笔、短小紧凑场场递进,本身就是为舞台所准备的。更难得的是当年改编者的那份功力,每次对照翻看王(实甫)西厢和越剧剧本,都不禁叹服:剧情还是那个剧情,切合越剧表演和唱腔之处却若信手拈来,几乎可以当得起宝钗评价颦儿的那句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音乐也是越剧里难得的雅致,娓娓唱来,仿佛是徐徐打开的一卷工笔画。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有完整的恋爱过程。里面的三个主要人物,其情感变化的脉络,也颇多玩味之处。上次青年团排演《西厢记》,因为某些原因,我更加关注的是莺莺和红娘在整个剧中的态度变化。当时曾经歪批一篇,道:“上越版的《西厢记》,明线是张生和莺莺的感情发展,其实剧情关键在于暗线:莺莺与红娘这两个女孩子从互相试探到建立攻守同盟。”这一次看钱方版,又发现张生内心变化也是很有意思的。试拣喜欢的折子评来:

初见惊艳,莺莺出场是自怀闺怨作杜丽娘之叹,红娘却是无忧无虑小儿女。撞见张生,莺莺应该是看见个气度不凡的青年,有所上心,也不能算是一见钟情。表演上应该略为收敛,毕竟是大家闺秀,又不象李倩君是个“问题少女”。而红娘,当时还恪守老夫人看好莺莺的指示,对于张生的第一印象估计最好也不过是“傻小子”三字评语。张生呢?他绝对不是什么纯情少年,反而有些风月经验,有他自述为证:“游历中原……庸脂粉见过了万万千”。从他马上判断出红娘是切入点,又果断决定留宿普救寺来看,此人有色心有色胆,不乏手段,而且对自己很自信。

酬韵:此折莺莺听闻红娘的转述之后暗喜,不过是小女孩子“听说那个帅哥喜欢我”,很本能的开心和维护。红娘估计也没什么“帮”张生的念头,转述其言仅仅是源于一种非常普遍的“八卦”心理。但张生这时表现实在是相当的好,不仅事先作了充分地行踪调查,还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莺莺的心事,一首即兴诗,向来是文人居家行路泡美眉的必备武器,给自己后面的行动留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遗憾的是此次彩排,不知道是乐队配合失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钱公子情不自禁撞墙的动作不是很自然,倒有点故意拿头戳墙的感觉。

寺警是剧情发展关键的一折,张生的成败实系于此。此时大难临头,众人束手无策。莺莺虽然表现得大义凛然,但是老实说,出的也是几个馊主意。不过不要紧,有我们的主角张生呢。忍不住说一句,虽然前面张生的表现过于笃定,忍不住让人猜测莫非孙飞虎是个合谋?但钱公子那句“俺来也”亮相,实在是太帅了、太帅了,深深迎合了女生“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的情结,就差没踩着七色云彩了。我认为直到这时,莺莺对张生,才从好感产生质变,正式爱上了张生。何况许婚之言尤在耳,对一个古典女子来说,足以死心塌地了。红娘此时,也对张生刮目相看,至少心里是接受了这位准新姑爷的。

赖婚前半段喜悦到了极致,从“快上前拜了儿的哥哥”始,剧情急转而下。莺莺从新嫁娘的娇羞到失态哭奔而下,估计叛逆的想法就是此时萌生的。红娘也仗义地转变立场,从老夫人这一方,正式转向支持张生和莺莺。张生应该是心理打击最大的一位了,本来惊艳之后先吟诗挑心、再英雄救美,换任何一出戏,以他这么经典的手法,就该顺理成章抱得美人归的,谁知道这次如此高难度!不过他还是及时找到了有力后援红娘,徐徐图之。顺便插一句,这次的重排,算是近年重排的戏里,难得的规规矩矩,不过唯一改动比较大的服装,还是有点让人汗颜。虽然没有立领了,但是颜色也太大胆了,尤其是这一折,张生一出场的红配绿已经叫人绝倒,莺莺出来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不是孔雀么!”希望正式演出的时候,服装色彩上能够更典雅一些。

琴心也许是最经典的一折唱段了。我第一次被西厢记打动,就是在 05 年 8 月南京路的露天演出中,当时方亚芬一开唱琴心,简直就是酷暑中徐徐清风扑面。老实说,这次发挥的没有我印象里的好,声音稍有点飘,似乎有点疲惫。不过这是出于对方亚芬这样一位实力派演员的高标准严要求,换作是我家美女,我也不做如此苛评了。这折,三人各怀心思。莺莺是顾影自怜万般无奈,听到琴声之后,又惊喜、又怕被红娘发觉,诸多作态(这就是红娘作为贴身丫环最失败的地方了,平时竟然没得到小姐的信任,不然至于后面这么折腾张生么)。尤其是最后的“多嘴”、“回房去吧”,心态十分微妙,演技稍差的,就会演得很叫观众触气了。方亚芬这里还是演的不错的,没让人觉得莺莺招人反感。就是配合凤求凰的那段舞,幅度有点偏大了点。红娘此时任务主要是观察张生还有戏没戏,在自家小姐面前旁敲侧击装傻,要试探莺莺自己的心思──莺莺要是不喜欢张生,一切白搭。张生呢,又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艺——抚琴。明怨小姐、暗示痴情,欲擒故纵得非常妙。钱公子第一折惊艳,声音还不怎么样,后面倒是越来越好,可惜这折之后,属于他的经典段子就不多了。另外,这折的音效有点多余,那个风铃声,前面就罢了,毕竟有“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之词,后面凤求凰的时候有必要么?破坏意境啊,我认为这折应该是清清朗朗的清风明月就行了。顺便说句,张生此折最可爱之处,就是“可怜可怜我这个傻小子”,钱公子演这样的情节驾熟就轻,让人不禁拊掌:这样一个男人,长的又帅;又有情调;又有本事;又肯在女孩面前做小伏低。再追不到莺莺,真是老天都不肯了。

闹简传书。金圣叹说过,红娘最妙在不识字。那是,不然莺莺如何敢在红娘面前这么装神弄鬼。张生千算万算,没算到仗义帮他的小红娘,居然还没和小姐达成一致。也难怪,书文中向来贴身丫环是小姐的代言人,就连黛玉寄居在外祖母家,还有个贴心的紫鹃呢!这种特例,估计张生想都没想到。另外,我一直觉得莺莺那首诗,是说自己要去,而不是要张生来。这个“猜诗谜的社家”从一开始就猜错了,所以张生前去,莺莺才会觉得冒失,对他板面孔。不过越剧里不能这么解,否则下面的赖简就说不通了。

相比琴心,赖简是我最爱的一折。这场里莺莺要演出紧张感来,这种紧张不能让人觉得仅仅是因为怕红娘(背后是老妈)知道。毕竟第一次写情书约男生半夜见面,注意是第一次。即使是放在现在,那也是要心慌慌的。除却被越剧省略掉的佳期,这估计是莺莺这辈子做的最大胆的事情了。而且我估计,她光想着约了,约来干什么呢?肯定没想好!会想接下来怎么办的,那只可能是张生,绝对不是莺莺。所以红娘不是莺莺翻脸的主因,只是诱因而已。至于张生呢?我们现在可以回顾一下,从惊艳开始,这个可怜孩子几起几落,每次都是眼看得手又落空。所谓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张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感情步步沦陷,到此一败涂地、一病不起。

后面三折感受比较零散,就不详细说了。倒是长亭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老夫人没那么反派了。她很理解地留给了两个恋人独处的空间,最后催促也是理所当然,年纪大的人比较理智嘛。否则照这黏糊劲,没人催促的话,估计这两个人要送回西厢去的。拷红里那的句“使他个明聚暗散”完全没道理啊,那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拆散她有什么好处?再说此时不给张生,难道还等着给那个侄儿郑恒么?估计她叫张生去考个功名,也是正经为张生打算。再插一句说服装,长亭时,莫不是因为莺莺怕张生“停妻再娶妻”,所以才让他穿得这么──灰头土脸?!

好了,又歪批了半天,再说说现场的遗憾吧:钱方版的《西厢记》,已经有多年不演了。当年留下来的影视资料虽然粗糙,但从中却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清新之风。那时她们的演技或许还有缺陷,但是贵在年轻、贵在天然。这一次的重排,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她们都已经历了更多的舞台考验,比当年更成熟圆通。钱公子就不用夸奖了。方亚芬以前给我的印象仅仅是唱的好、唱的轻松,这次感觉眼神交流里有戏了。不过这还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西厢,不是说她们不好,而是我觉得她们可以更好。莺莺这个人物是很难演的,方亚芬这次给我的感觉,念白声音太“拎”着了、有点刻意,感觉唱念像两个人,动作也过于偏花旦了点,莺莺应该是闺门旦。大胆猜测,也许是因为袁老师曾经说过,她自己的嗓音条件不好,希望后来的人能够从声音上更加体现出莺莺的美丽来。但是莺莺是一个内心火热外表清冷的大家闺秀,我觉得尤其是在人前,声音放松一点没关系,小姑娘不一定就是要一直唧唧喳喳的,这一点人物把握上还可以再考虑一下。

豆瓣改版了

楚云 » 2007-11-16 10:48 » 技术天空

早上打开电脑发现豆瓣改版了,简单地看了下:似乎视觉上更倾向于对登录用户推送友邻的信息,减弱了算法推荐的权重,更具有社区的性质了。

比如我现在登录后点导航栏上的“读书”,推荐给我的前三篇书评,都是友邻写的。不过让我困惑的是:我的友邻们很少添加书评,那么这三篇书评将在我的“你可能关心的最新书评”里呆多久呢?有待观察。

似乎每个网站改版,都会得到两个附加产物:新的 Bug、希望回到旧版的呼声。就象官方 Blog 上说的,满足 95% 的成员就好了。任何新东西的发布,满意的人通常不发一言,不满意的人却会大声疾呼。有的时候,浏览量和点击统计,比单纯的收集意见贴,更有参考性。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

骨头轻

楚云 » 2007-11-07 11:31 » 我为戏狂

《长生殿》第二轮演出结束,从探后台的昆友那里听到几则有关“于丹教授”的八卦:

先说北川北川所看到的

另外“于丹教授”大駕光臨,同演員們握手合影。看見跟老蔡打招呼的李奶奶,拼命拉著人家的手,激動地說“我從小拍曲”“我一本一本地翻曲譜”“我的曲譜都翻爛了”“我……”——聽了一會兒,全是她一個人的市面,沒有內容,而且句子都是以“我”開頭,看她不似有要唱一支的意思,遂不再有興趣。

于丹教授再次出現,握手,合影,表白,這次是說“我看過多少戲呀……”“我看過那麽多戲……”“我看過的那些戲……”半天也不說什麽戲,我失去了耐心,躲躲開。有粉絲要求合影,第一張拍糊了,再要拍第二張,于教授的臉就長了……其時後臺已基本無人矣,此本色也。

后说飞刀小蔡飞刀小蔡所看到的:

我去后台找计镇华签名,一人进来说:“签名别签了,计老师,于丹想跟您聊聊。”结果老计慢悠悠卸好妆,给在场的人一个个签好名……

这人一上了电视,怎么就变得骨头轻了呢?真把自己当根葱了。决定在给宝宝的推荐书列表里,慎重划掉于丹的名字。修身不好的人,没资格教《论语》。

//———————-

名词解释:

李奶奶:李蔷华,京剧旦角。第二代“程派”传人中的佼佼者。俞振飞先生的遗孀。

老蔡:蔡正仁,昆曲、京剧小生。上海昆剧团老团长。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五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

计镇华:昆曲老生。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二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

VII 游戏视频发布

楚云 » 2007-11-07 10:50 » 技术天空

上次文章里有提到的WII —— 一款很有创意的游戏机,很能锻炼身体。平时老被我口误为VII,结果中国真的出了个叫VII的仿制品 -_-!

今天瘾科技放出了游戏视频了,看来还不是概念机,已经有实样了。任天堂再不正式在中国发售,市场要被抢了哦。

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就是强……可惜,只有第一个想到的才叫天才。

给昆团诌一句广告词

楚云 » 2007-10-31 14:50 » 我为戏狂

“七夕体”,给昆团诌一句广告词:
牡丹亭:一爱就会死,死了都要爱
(此句轻云轻云也有贡献 :P )

史上最搞笑亮相

楚云 » 2007-10-13 23:56 » 我为戏狂

在上海商城看京昆,就是那个《“京昆雅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演出》,冲着《霸王别姬》和谷好好的《昭君出塞》去的。

刚到场子里,还没开演就吓了一跳。引用报纸上的报道:“几位身着粉色汉服的年轻女孩站立在电梯两侧,四个身着黄袍的英俊小生端立剧场大厅正中迎接观众。”所谓汉服,就是最“传统”的那种宫女服装了,黄袍看上去象禁卫军穿的那种,头发和鞋子是现代的。一抬眼看见这个,觉得寒毛倒竖,脑子里就浮现一句话,“穿起龙袍不像太子”。我也看了几年的戏了,对戏装是十分喜爱,但这种不今不古、不伦不类的穿法实在接受不了。按:后来这些小姑娘小伙子,就穿着戏服进场子坐下看戏了,看到最后和衣睡着的都有。也不知道戏服是否是问剧团借的,看着心疼,老规矩穿着戏服不能坐啊。

第一个戏是京剧《青石山》,类《请神降妖》的本子。前面都还好,演狐狸精的武旦满漂亮的,谁知道后面出了个大笑话:道士降妖不成,关羽老爷携天兵天将出场。先是天兵们鱼贯摇旗而出,然后关羽上场,抬腿……准备亮相,一下没站稳摔了个仰八叉!盔头都掉了。再爬起来继续光着头亮相。这时听见后场有人说“重来”。于是都进去,继续天兵们鱼贯摇旗而出,关羽上场,抬腿亮相。此时我已经笑翻,很不厚道地群发消息通报大家,结果一会菩萨蛮的消息回过来,原来她和豆爸豆妈坐在前面也在看。再后来天兵和狐狸精一阵厮杀,打出手无数失误、重来、失误、重来……我已经掩面看不得了,菩萨蛮后来说,他们坐得靠前,只担心兵器别丢到台下来了。

第二个戏是倪泓和侯哲的《双下山》。今天的双下山只从和尚尼姑碰面开始演。倪泓今天扮相有点奇怪,一开始还以为是换人了,好在唱起来就认识了。没演多久,倪泓拂尘钩住了头套,怎么也弄不下来。只好背过身去,作妙曼状溜进下场门去处理。我和菩萨蛮短信来回联络,再次肯定了一件事:我和菩萨蛮同时出现在剧场,人品是无敌的,每次必出篓子。很喜欢这段戏里的“男有心来女有心”,活泼欢快,很有画面感。好像看见青山绿水之间,两个人高高兴兴私奔而去……

接着是京剧《霸王别姬》,这个是第一次看现场,一开场恍惚自己身处电影《霸王别姬》中看戏,没办法,这个电影的情结太根深蒂固了。别无可述,夜深沉很好听,虞姬舞配上夜深沉更好听好看。

终于最后到谷好好的《昭君出塞》了,没上次王芝泉教学汇报专场上看的完整,不过基本也全了。此戏号称“唱死昭君、翻死马童”,谷好好的表演很有感染力,每次听到那句“南马不渡北”,都要心下恻然。老本子昭君出塞就是好,昭君也是平凡人,去国离乡,自是满心无奈,不舍离开故土亲人。相比起来,樊婷婷专场新演的那个《昭君出塞》,又是假死药;又是为了人民,辞却君王好意。倒不像昭君,象江姐了。

很久没写 blog 了,啰啰嗦嗦流水帐说了半天,最后很不厚道地坦白:其实写这么多,就只为了记上一笔史上最华丽丽的搞笑亮相……哈哈……失误当笑话看,也算个乐子……

待命题

楚云 » 2007-08-27 23:54 » 碧池诗草

若天可怜 我愿 ──
翻过一千座高山
趟过一千条河流
寻来时的路

但荒草掩埋
那路已成荆棘
无法再现
……

持一张单程船票
欲渡茫茫忘川

孟婆说
客人 且喝下这碗汤
把往事寄放

待沧海成桑田
终将化轻烟

我身所携 仅一朵白莲
而忘川之上 鹅毛若铅

不能弃的昨日 如影缠绵
就在这渡口 孟婆 请允许我暂歇

纵然彼岸花 延绵妖艳
纵然来时路 荒草漫天
……

后记:阴历七月半,草成于半梦半醒之间。俗例中元,诗亦染鬼气。

剧讯:七夕情未央

楚云 » 2007-07-18 11:45 » 我为戏狂

兰心大戏院 七夕特别策划 爱情喜剧系列

8月17日周五19:15 《占花魁》黎安 沈昳丽
8月18日周六19:15 《风筝误》张军 胡刚
8月19日周日19:15 《墙头马上》黎安 沈昳丽
票价:500(VIP)/300/200/100 元

昆剧的票价8要向越剧看齐啊,钱包吃不消了……

这次的海报做得很漂亮,预告片宣传词,不知道谁想出来的:

求爱秘籍《占花魁》癞蛤蟆垂涎天鹅的成功案例
恋爱宝典《风筝误》古代爱情见光死的青春喜剧
忠爱真经《墙头马上》闪婚不误终身事的典范之作

orz 一个……弱弱地想,照这宣传词,岳老师不成了老蛤蟆了?? -_-! 明明应该是忠厚诚恳的老实人的说……

考虑去看占花魁,前年岳老师的版本至今想来都是赞,看看黎安学得如何了。

海报:
“七夕情未央”演出海报-1

“七夕情未央”演出海报-2

预告片:

D80 败入

楚云 » 2007-06-19 23:23 » 生活散记

D80
本来准备等过年买的,一时头脑发热就出手了。不过确实性能不错,拍出来的照片就是不一样啊不一样。

N73 加上 D80,今年真是个 FB 年。

同注:照片非实拍,转自网络。

来复习一下高中历史吧

楚云 » 2007-06-08 11:32 » 生活散记

“闭关锁国”的历史代价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明清统治者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转折,逐渐由过去的“对外开放”转向了“闭关锁国”,这是导致近代中国愚昧无知、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闭关政策”的含义:

“闭关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闭关政策”实行的原因:

首先,“闭关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其次,“闭关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客观原因。

“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闭关政策的实行,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后果:

阻碍了国内经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清政府死死卡住对外贸易的通道,对出海贸易横设障碍,多方限制,对华侨予以打击迫害,极大地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展,最终使外国商人得利,使本国商民受害,使资本主义幼芽的成长缺乏应有的呵护。

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差距。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人对西方一无所知,既不辨其地理位置,也不知其政风民情,更不用说学习西方了。

社会经济一蹶不振:

农业:1840年,中国千年的耕作方式基本没有改变,全国人均粮食仅200公斤左右。(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台蒸汽机;在美国,人均粮食已接近1000公斤。)

工业:中国只有手工作坊,根本没有近代意义的机器生产的工厂。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中国纺纱女日纺纱5至6两,至多10两。(在欧美,蒸汽动力已普遍应用。如英国,1815年有15000台共375000马力,到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中国年产铁只是法国的1/10、英国的1/40。在美国,1825年每个工人日产1000绞棉纱。)

铁路运输: 1840年世界铁路总里程为9000公里,而中国根本不知铁路为何物。即使开关之后,不少中国人也视铁路为”不祥之物”而力谋禁绝。

科技:明朝之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制造和科学成就大约300项,中国就占175项,占57%以上。

经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落后了几近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科学知识才艰难而缓慢地被介绍到中国,为部分中国人所了解。

总之,闭关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它使中国在世界大变革的潮流中闭目塞听,不求进取,导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方面远远地被甩在世界文明的后面,终是遭人掳掠,受人欺凌。